www.flickr.com

聽音樂

《給我一隻貓》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時代批判。

Posted by 鵬 鵬 on 星期二, 11月 28, 2006


以台灣 2001 年為背景,在那個沒有國片的年代,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時代批判。

電影中的黑樹是個無業遊民,整天遊手好閒,有一天他的媽媽不養他了....
手中抱著一隻流浪貓,到處詢問眾人:「你要養貓嗎?」
小妹妹回答他:「不要!你要養兔子嗎?」
「我就是兔子。你要養我嗎?」黑樹說。
小妹妹說:「不要。」

對話中存在著兩個問題。
貓是一個問題,被人捨棄的貓需要成長,無人扶養,黑樹撿到了牠,但黑樹本生並沒有經濟能力,黑樹找尋著有誰可以養貓,心有餘而力不足是第二個問題,所以黑樹問了小妹妹說:「你要養我嗎?」。
暗喻台灣的國片是一個問題,導演吳米森撿到了一隻名叫「國片」的貓,導演本身並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,無法供養國片養分,這正是當時的台灣狀況,沒有國片,沒人願意養貓。
2001 年是台灣失業率最大幅度提升的一年,沒有錢是當時台灣最大的社會問題。
2001 年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西片佔 98.4% 華語片為 1.6% 其中國片佔 0.3%,當時的國片有楊德昌的「一一」,在國外名聲響亮,連 VCD 都以上市,但反觀台灣卻無半點消息,以及蔡明亮的「你那邊幾點」。
片名為:「給我一隻貓」是否正訴說著當時導演的心聲:「給我一支國片」。

接著,導演把故事帶到了其他方向,延伸出其他的問題。
黑樹遇到了一群人,加入了他們的讀書會,和他一樣整天無所事事,他們在資本主義體系國家,沒有生產,沒有賺錢,就等於沒有用,是社會上所認定的一群「沒用的人」。
他們所成立的讀書會叫「夢中見讀書會」。
我想在台灣狹隘的升學主義下長大的孩子們大概會提出一個疑問:「為什麼沒有工作,不用上學,還讀什麼書?搞什麼讀書會?」從此點看出組成「夢中見讀書會」的這群人讀書不為了什麼,讀書純粹只是喜好,而追求知識。
讀書會宗旨提出「不以他媽的道德束縛,用深具創意的形式,推翻劣質資本主義。」顯示出這群「沒用的人」並非是無文化、無思想、無智慧的一群人。

其中有許多個鏡頭,前景是黑樹與其好友,背景是忙碌的台北都市,顯示忙碌城市生活當中還有像他們這群人一樣,整天無所事事 。

「為什麼我們不能,活的像一張沙發,什麼事都不必做,只要靜靜的躺在那裡。」此話雖然非常消極,但卻也倒盡了主角黑樹生活中充滿的無奈。

「你相信政府會殺人嗎?」黑樹問徒匪。
「我意思是說,幹掉沒有用的人。」
在劇中黑樹與好友從本來的懷疑,到漸漸開始相信,政府會殺到他們這群「沒有用的人」,其實是導演的隱喻,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台灣政府正在殺人。
什麼事情都以金錢為第一考量的資本主義,不知道抹煞了多少台灣的創意、人才與藝術.....

電影結尾很長的一句話,用日與發音,內容是這樣說的:「時間的順序應該相反,每個人最好先死在說,這樣就省事多了,然後住在養老院看報紙,窩到被嫌太年輕後,就被踢出養老院,開始有一份工作,努力 認真 服從,虛偽的工作了四十年,直到你夠年輕,有權享受你退休的生活,開始談戀愛,飆車 party 上高中,倒楣一點念大學,不知不覺地你成長成一個小孩,成天玩耍 完全沒有任何壓力,玩著玩著你變成了一個嬰兒,鑽回媽媽的子宮,然後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泡在洋水裡,直到有一天當某個男子有了高潮,你忽然不痛不養不知不覺的消失了,這不是很完美嗎?」

是很哲學性的思考邏輯,這樣的提問讓我們再度思想了「人生的目的」到底是為了什麼?追求的又是什麼?長大,不斷的長大,上學、去學校,學習是為了什麼?為了以後出社會能夠找到好工作,為什麼要找到好工作?是因為以後出社會能找到好工作,找到好工作幹什麼?
找到好工作可以賺很多錢,賺很多錢幹什麼?養老?讓自己能夠有錢住在養老院?住在養老院幹什麼?等死?


是這樣嗎?
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?
資本主義到底給了我們什麼?
這是導演在電影中不斷提出的問題。

2006/11/22

0 發表回覆:
 
 
 
Template by Myo Kyaw Htun under C.C